第390章 促膝长谈
不这样的话,有能力搞海贸的赚的盆满钵满,没能力搞的那只能是望眼欲穿。
朱大福解释清楚,朱元璋起身在房间来回踱步。
“官私合营,官多少?私多少?你又打算从中拿多少?”这个问题是最现实的。
朱元璋询问这个问题并非是怕官家吃亏,而是怕朱大福吃亏,要知道的这天下开始朱大福的。
朱大福既然与朱元璋说这个问题,那便已经在这个问题上面经过深思熟虑了。
朱元璋出言,朱大福当即道:“官占比一成负责船舶以及押船,官府也可乘船与海外国家进行联络,其他参与经营的商贾占比四成,我占比一成,以技术入股,出骨干力量,对海外情形给出指导,剩下的则做散股,由不参与经营的普通百姓买进。”
只要稍微有些眼光的人就能够看出来,海贸将来的收益是要成为当下产业之中最丰厚的,朱大福以技术入股,参与海贸的经营,看中的可不仅仅是其中的收益。
更重要的是,有他一些先知知识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的。
另外,他手里还有一个航海人才,这是任何人一方所不能比的。
更何况,放在朝廷名下的海船他的人也是建设的参与者的。
不过,刚从表面看,好像朱大福不过就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便要从中赚得一成的利润。
许是怕眼前的这老吴往上汇报的时候会遭遇阻拦,朱大福有详细介绍了自己手中的底牌,道:“你给我的那个马和还记得吧?”
对于马和,朱元璋是印象深刻的。
正因为朱元璋觉着这个小太监非同寻常,所以才会把他送给了朱大福。
朱元璋点头,朱大福继续道:“他可是航海的人才,他也算是航海世家,在这方面他更是造诣颇深,这段时间我一直就这方面加大对他的支持,他已培养出近百年可堪航海任务的水手,结合他祖上的遗留的一些资料,我也就海上的情况做了一番详细的标注,哪里有国家,哪个国家可堪交往,这些国家热衷的货物又是什么,包括海上的天气情况,以及水文情况,我都有了一个详细方案。”
这些东西都是出海的点睛之笔。
对于这些东西的准确性,至少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的,这都是再过几年,郑和下西洋的原始资料,距现在也没多久,是他从系统兑换出来的。
历史上有人说朱棣好大喜功,无论是下西洋还是北征大漠,无疑劳民伤财之举,后世的刘大夏为防止后面的君主再有下西洋之举,甚至把郑和辛苦积淀而来下西洋的资料一把火烧了个精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