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3章 嘴脸!征讨西域是为了李白?
岛的贵族们虽背负罪民之名,却凭借精于算计的商业头脑,将家族金库中的黄金白银化作入股大明商行的股契。他们在宁波、泉州的港口设立别院,与徽商、浙商把酒言欢,共同谋划着丝绸、瓷器与茶叶的跨洋贸易。
而朝鲜李氏王族更深谙“背靠大树好乘凉”的道理,王室宗亲纷纷将私产投入大明在平壤开设的纺织工坊,甚至有王子迎娶大明商贾之女,以姻亲加固商业联盟。
藩属国协议的墨迹未干,便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商贸盛景。大明商船可自由停泊釜山、长崎,倭国浪人、朝鲜书生亦能持通关文牒进入中原腹地。苏州城的绸缎庄里,常可见头戴乌纱的朝鲜使节与身着狩衣的倭国商人讨价还价;泉州港的码头上,大明水手与倭国船夫合力搬运货物,彼此夹杂着方言的吆喝声此起彼伏。
随着汉化教育在两国的强力推行,汉城的书院里,学子们摇头晃脑诵读《三字经》;京都的私塾中,孩童们用毛笔临摹汉字,这种文化渗透悄然改变着两国的价值取向——当大明纺织业因棉花危机陷入困境时,他们敏锐意识到,西域的棉田与羊毛,不仅关乎大明商人的账本,更维系着自己家族的兴衰。
这场跨洋“请战”闹剧,实则是精心编排的利益共谋。朝鲜鸿胪寺卿在撰写奏折时,特意召集汉学博士反复推敲措辞,将经济诉求包装成文化大义;倭国幕府则暗中指使遣明使,用李白故里做文章,企图借大明的兵戈为自己开辟新的商路。
当这些带着异国墨香的奏折摆上承天帝朱标的御案时,羊皮纸下涌动的,是东海之上盘根错节的资本暗流,更是藩属国们对大明扩张红利的热切觊觎。
“文和,你就别谦虚了。”徐辉祖向前倾身,目光灼灼,“大家来找你,也是希望你能够去和陛下说一说,劝说下陛下,不能再等下去了,再等下去的话,还不知道有多少工厂要倒闭呢。”这位昔日坚定站在皇帝一方的勋贵,此刻也被各方说动,不得不为大势所驱。
李祺望着众人焦灼的神色,忽然轻笑出声:“陛下这一次派我去草原,难道你们真的以为是去草原上吃羊肉的?我是去视察陛下的五万铁骑,大家不要急,陛下迟早会对西域用兵的。”
屋内骤然安静,众人先是一愣,随即眼中迸发出惊喜的光芒。蓝玉猛地一拍大腿:“难怪陛下之前在军议上反复推演西域地形!原来早有谋划!”
王弼也捋着胡须连连点头:“傅忠将军的草原铁骑,在雪原上奔袭作战最是拿手,看来陛下是在等天时!”
气氛瞬间从压抑转为亢奋,众人纷纷起身告辞,决